本页是<岳阳县第四中学>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岳阳县第四中学

阅读:161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7 14:38
单位介绍

岳阳县四中简史
(1956.8—2007.9)
岳阳县四中自1956年6月创建至今,已走过整整五十年历程。从甘田任家岭下创建(1956年——1968年),到公田娘子山麓过渡(1969年——1986年),再到公田沙河东岸腾飞(1986年以后),三迁其址,四易其名,多次扩建,如今已成为湘北颇有影响的县直高中,名列岳阳市54所普通高中前十位。回顾历史,五十年的风风雨雨,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令人回味,启人思索,催人奋进!

任家岭下创建(1956年下期——1968年下期)
岳阳县四中的前身是甘田完小附中,创建于1956年;1958年8月正式更名为岳阳县第四中学。
1956年6月,县政府根据当时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在甘田、月田、广兴洲三所完小分别设立附属初中班。当时,刚从湖南一师行干班学习归来的张鼎坤被派往甘田跟甘田完小校长谢万邦商议,开展筹建工作。
征收了任家岭下任启富的房子、地坪、池塘及少量田地,在此修建起了坐东北朝西南的两栋平房。每栋平房含教室两间,办公室一间。所征收的民房被改成了教工宿舍。同时,措办了课桌椅一百套。从桂林完小调来刘光庆担任教导主任,调入任松藩、曹光先、彭泽艹深、、、郑鸣皋、傅绍玄、王安福等老师开展教学。1956年下学期,来自杨林、兰田、大段、公田、毛田、云山、甘田以及熊市招来的110多名学生组成初中一、二班如期开学。岳阳县四中的前身——甘田附中正式宣告诞生。开办两年内,学校声誉不断提高。1958年8月,县政府将甘田附中正式命名为岳阳县第四中学。
1958年10月1日,铁山人民公社成立。在公社党委支持下,四中以插标为记,迅速将校园面积扩大到近40亩,并且将任家岭及其反背的廖家垅征收作菜地和学农基地。
1959年上期,根据铁山公社党委的意见,学校办起了铁山公社行干班,学制一年。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受伤且曾得到朱德元帅接见的“独臂英雄”雷甲生,就是学员之一。学员们不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了在籍学生,而且他们的实际收获证实了四中教育教学的成功。
1959年年底,县三中语文组长张良玉来四中担任副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
1960年年初,学校增设了一个春季始业班,即中8班,学生45人。
这一时期,学校在“上无拨款,下无集资”的情况下,采取大搞劳动的办法来补救,从而以劳动代教学,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1961年,校长张鼎坤同刘光庆等组织教工认真总结了办学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结合三田一洞的经济构架及家长送读的实际情况,自1961年上期逐步实施调控。学校声誉又在不断提高。61届终93人参加升学考试,有44人升人了县一中(今市一中)和三中高中部,升学率为47.2%,1962年、1963年的升学率分别为57.3%和68.2%,其中63届98人参加考试,仅升人县一中的就有37人占参考人数的37.4%,连续3年升学率排名全县之首。同时,学校并未因调控抓教学而放弃勤工俭学。师生们一般按课表排定的时间参加生产劳动,除一般农作物种植外,还办了一个猪场,养了一池鱼,栽培了100多株梨树。每年可得纯利1万元。这所山区中学引起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
1964年4月下旬,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林志方等一行带着省厅意见,来到岳阳县,会同县文教科研究决定,于岳阳县四中办“半农半读双轨制”试验点。
于是,在公田公社杨段大队杨段生产队与易家生产队交界的雷家庄征收田地38亩,山林面积100余亩,建起了住房一栋,购置了耕牛、抽水机以及必备的生产工具。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四为学习时间,星期五与星期六为劳动时间。就这样,“双轨”开始运行。
由于教学得力得法,学校以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出了三分之三时间的质量。1964年和1965年两年参加普高的升学考试,升学率依旧处全县前茅。并且,农场大幅度增产,还成功地进行了“马铃薯嫁接”等多种栽培实验,杨梦熊等老师还研制了自动发电器,试制了沼气。算得上是“半读”结硕果,“半农”开红花。
就在四中试行“双轨”制的同时,公田区政府决定成立公田区农业中学。将当时附属在兰田高小的一个半耕半读班迁至公田河东枧口的原铁山水库指挥部里,将学生扩展到110人,分设两个班教学,抽调公田公社刘长庆、周斌元,兰田公社易照东,杨林公社彭庆绪,大段公社龚菊初等人到农中执教,由刘长庆负责全面工作。1965年暑假,为了便于区委加强领导,改善办学条件,农中校址又迁至公田镇原总工厂内。
1966年下期开始,一场为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风雨突至。那一年,县四中虽然照例招收了第二十、二十一两班新生,但是不久就接到了县文教科关于停课闹革命的通知,接着革命大批判的大字报很快就贴满了校园的墙壁,斗争的锋芒指向了校领导和部分教师。不久,学校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开展了社会大串连,1967年春,红卫兵们又“杀”回学校闹革命,终将学校的全部权力夺去。致使教学受到冲击,财产遭受损失,学校档案也被付之一炬。
1968年8月,学校革命委员会根据县教卫组通知,将1966届的十四、十五班,1967届的十六、十七班,1968届的十八、十九共6个班两百多名毕业生一律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公田区农业中学的、二届毕业生也同样根据上级指示回到了各自的家乡。
1968年9月,学校革命委员会根据当时的趋势和学校的实际,只得将1966年招收的一届学生分散开来办学,除“校本部”外,于公田向佳办1个班,于熊市小塘办1个班。课程设置六门,即毛泽东思想教育课、语文课、数学课、工业基础知识课、农业基础知识课、军体、革命文艺课。仅此6科教学,也常常难以保证。
1969年2月,县四中也接到岳阳县文卫组有关通知:除县一中(今市一中)隶属关系不变外,县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中及岳阳师范交由城关镇或公社管理,并分别更改校名。
于是,老校长张鼎坤回到了他的家乡杨林,其余行政人员和大部分教职工也各奔前程。县属四中的全部财产,包括校舍、校具、图书、器材等,全部移交给四中所在地的甘田公社中学。县四中为迁址公田而于1964年建起的雷家庄农场,除土地房屋外,耕牛、抽水机及其农具等什物,也一并被甘田公社接收,甘田任家岭上的岳阳县四中就这样成了历史。
在甘田办学期间,历任学校主要领导有张鼎坤校长(1956.9—1969.2)、张良玉(1960.2—1960.8)等。

娘子山麓过渡(1969年上期——1986上期)
岳阳县四中虽然解体,但是广大群众的办学热情并未衰减,1969年兴办的公田区中学实际上继承了县四中的地位。1969年1月下旬,在区文教办负责人罗宽仁、区农中负责人刘长庆的具体负责下开始筹办招生。他们组织教师李世贤、谢林生、赵金华、姜仲秋、李德舟、毛寿保、李成开、彭泽娱、辛继飞、彭庆绪、曹珍荣等分工负责校舍维修和校具准备。春节后,公田区中学正式开学。不久,原四中和区农中的66、67、68届部分学生就分别从全区各地来校报到了。毛田区云山公社还委托区中接收20名学生。就这样,两个高中班迅即构成,很快就开始上课。
1970年2月,学校又招收了高三、高四两个班,组成了一所完全的二年制高级中学。与此同时,公田区革委会还派进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代表袁亚璜,调进了教师姜清华、谢从柏等人。3月,公田区中学革委会的成立。袁亚璜任主任,刘长庆、姜清华任副主任,曹珍荣、晏岳元等任委员。新班子的成立,使学校迅速走上了以教学为主且又艰苦创业的道路。
1972年一开年,上级文件下达,“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当时刚接手区教育办(同年12月改称教育组)主任的刘长庆只得召开办公会议,决定自本学年起,本校限招公田公社初中毕业生及区机关干部子女。因此,1972年;学校只招收了高八、九两个班。公田区中学实际上成了公田公社中学。
1974年,上级行文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初中踏步半年,高中1973、1974两届学生依旧为1974、1975年1月毕业。
1977年7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副主席的职务,并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不久,教育部下达了关于恢复高考制度,从高中毕业生中考录大中专业新生的通知。师生们欣喜欲狂,教和学抓得更紧更实在了。
1977年12月17日、18日文化革命以后的届高考以公社中学为考点隆重举行。它以省统一命题,科目为政、语、数和理化(一卷)4科。考录结果,全公田区共取大专12人,公田公社就占了6个;中专28人,公田公社就有12人,这在全县也居前茅。尤其是谢柳青的作文《心里有话向党说》被省内外几家杂志作为范文刊载;彭跃进也在这一年考入高校后学业有成,1993年于美国获得博士后学位。
1978年,岳阳县教育局决定对全县中学布局进行调整,逐渐将大队初中收归公社中学,公社高中收归区中或县中。公田区教育办主任刘长庆当即召开办公会议,并向区委作了汇报。决定恢复公田区中学,负责全区的高中教育,终选定以娘子山公田中学亦即原公田区高为校址。新成立的公田区高中行政班子姜清华(从甘田调入)、敖国昌(从杨林调入)、彭泽娱(从甘田调入)、何科贤(从大段调入)走马上任,在娘子山脚那“匚”形的区中(公田区教育办亦拥在此间)小天地里艰难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当时条件艰苦,4个班只有3个教室,校方只好将礼堂的舞台口用竹垫加树木一拦,充当教室以解燃眉之急。女生住在的几间很小木板楼房里,男生则挤在礼堂中。就这样,恢复起来的公田区高以它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姿态崭露在社会面前。
1979年高考,公田区高中54人应试,录取38人,占了应试者的70.36%,排名全县12所区高榜首。此后连续几年,公田区高中的教学质量始终排在全县前列。
1984年8月16日,岳阳县人民政府以[84]76号文件,改高中两年制为三年制,将公田区高恢复为岳阳县四中。
复名后的岳阳县四中,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全体师生意气风发,校风、教风、学风不断优化,学校发展迅速。弹丸之地的娘子山已不能容纳下羽翼渐丰的岳阳县四中了,于是,一个崭新的计划——四中要整体搬迁——开始在各级领导心头酝酿。
娘子山麓的艰难过渡时期,主要领导有罗宽仁校长(1973.9—1975.8)、刘长庆书记(1969.2—1983.8)、姜万松校长(1968.9—1978.9)、姜清华校长(1978.9—1993.8)等。

沙河东岸腾飞(1986年下期——)
1985年8月18日,岳阳市委书记李朗秋、市长储波带领市教育局正副局长陈白主、谭彬生和县委书记黄甲喜、县教育局长兰希文等来到学校视察,李朗秋同志高度评价了岳阳县四中艰苦办学,拼命夺魁的精神。他认为原区高地盘太窄,用来办一所县属中学不好发展,提出要公田区委具体解决好学校的新校址。李朗秋同志拍板:岳阳县四中的新校址由黄甲喜同志跟公田区委和公田镇党委研究解决,20日上午12点向市委汇报。他还指示市财政局拨款15万元交四中动工建校。20日上午8点,县委书记黄甲喜带领宣传部长罗为民、教育局长兰希文和区委书记彭文峰、宣传委员兰晶富、公田镇党委副书记李再造、镇长袁东辉来到学校。经研究决定,新校址定在公田沙河边上的总工厂内。
于是筹备工作飞速启动,9月10日,由廖谷玉老师用土办法绘出了校建规划草图全体师生动手9月16日便将面积24.6亩的地面平整。并联系基建队,以80元/平方的造价签下了合同。
1985年9月20日,教学大楼由公田基建队破土动工。1986年7月1日,书记彭承瑞率领验收小组对教学大楼作了验收,并对周边厂房的改造作出了具体安排,决定8月20日组织正式搬迁。
1986年9月1日,学校于新校园胜利开学。一所办学条件简陋,但发展前景极为乐观的县直高中就这样在公田沙河东岸安家落户了。
当时,新校园百废待兴,教工住的是破旧厂房,还有的借住在附近农民家里。离校方园5公里内的学生都得读跑学,住宿生不得不一律双层双人。于是,四中人继续发杨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勤工俭学,自动筹集资金准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987年6月20日,竣工了一栋礼堂兼会堂的大建筑。1990年元月,又建起了可容纳32户教工的宿舍楼,1992年8月单人单铺可宿800多人的学生宿舍楼落成。1997年3月又耸出了壮观的科教楼;同年8月,修起了巍峨的校门和9户家属的住房。学校还建了当时全县的理、化实验室和语音室,办起了图书室、阅览室。使用上了生活锅炉,安装了12个千瓦的发电机,接通了铁山自来水。开通了程控电话42台,安装了闭路电视65户。
随着时代的前进,四中也在飞速发展。1986年搬迁校园时,在校学生只有400多人,到2000年,学生人数已达1100多,而当时已有校园面积只有20.4亩。狭窄的土地面积,严重制约着四中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她的生存。2000年下学期,居然有人提出将这所历史悠久的公办普通高中卖给私人去经营,“公办”改“民办”。四中人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争取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才把四中的公办权留了下来。
留下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四中不扩建,出路照样不乐观。2001年9月,借公田镇明星集镇建设的东风,以王猛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毅然决定自筹经费扩建校园。
经过向上级领导请示,县委、政府对四中的扩建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委派时任纪检书记的余振东同志负责专管,2001年9月7日,余振东同志带领管教育的副县长以及政府办、教育局、计委、国土、规划、水利、房产、公安等局办及公田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属各相关机构的同志和公田村村委会的同志,来到四中现场办公。副县长李中明将现场办公会议情况向县长办公会议作了汇报,县长办公会议精神又很快写成了《关于县四中校园扩建工程现场办公会议纪要》。通过短暂的宣传发动,四中校园扩建已成定局,于是学校扩建办公室的同志多方请示,于2001年年底将应批的批文批来,应完的国税完掉,将主要手续办齐。红线画定,四中东以小港为界,西连铁山大道,南跟温泉宾馆后街相接,北至沙河河堤,校园面积扩大到64亩多,净增面积40多亩。
土地征收到位之后,40多亩的荒芜田地要建设好,相当不易。2003年下学期,北面、西面扩建区域拆迁手续全部到位,8月开始,学校搬迁了旧厕所、旧猪场,投入300多万元建起了一栋高标准的办公楼,一栋现代化的科教楼,平整了田径场、篮球场基地。留下东面近20亩土地因拆迁而没有利用。
2004年8月,现任校长粟彪同志走马上任,新的行政班子又调整了工作思路。那就是一方面加大力度完成已征收土地上的民房拆迁,完善校园建设;另一方面狠抓教学质量,确保高考质量不断提升。
2004年到2005年,学校扩建办领导在粟彪同志的带领下,历尽艰辛,于2005年12月31日,终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了全部拆迁遗留问题,四中的校园扩建问题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于是学校又平均每年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加速硬件建设,重建了校门,改造了男生公寓,新建了四个标准篮球场、一个田径场,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生活服务大楼。此外,校园内绿化面积扩大,出现了休闲花园,彻底消灭了泥巴路面……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四中近几年的发展,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近三年来,根据高考情况分析教学质量,四中是一年一个台阶,由2004年的县级优胜单位,到2005年的县级先进单位、综合先进单位,再到2006年的市县两级高考先进单位、岳阳市普通高中第九名,2007年高考再创新高,二本以上上线率达26.98%,仅比第二名低0.1个百分点而屈居第三位,有望进入全市非重点中学前五名的行列。
如今,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校友的关心和支持下,岳阳县四中正以饱满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昂首阔步地向前迈进。
我们在理由相信,四中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本段时间学校主要负责人有姜清华校长(1978.8—1993.8)、熊石平书记(1989.1—1997.8)、汪金华校长(1993.8—1994.8)、李响球校长(1993.8—1997.8)、方德荣校长兼书记(1997.8—2001.8)、王猛校长兼书记(2001.8—2004.8)、粟彪校长兼书记(2004.8--2008年8月)、何卫兵校长兼书记(2008年8月--)。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
单位地图